2025年(第十五届)国际针状焦及炭材料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于2024年11月13日至15日在昆明空港希尔顿逸林酒店圆满举行。本次论坛由ICC鑫椤资讯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炭素产业相关企业、专家学者以及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一同探讨针状焦及炭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路径。
论坛于13日全天报到,与会代表纷纷签到并领取会议资料。在会议正式举办的前夕,代表们借着这一年一度见面的机会,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互动。
在签到处,与会者们纷纷驻足,交流着各自企业的近况与未来发展规划。他们或握手寒暄,或热烈讨论。一些初次参加论坛的新面孔,也积极地向前辈们请教,渴望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14日,会议在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女士的致辞中拉开序幕。连萍女士指出:“正如会议此刻昆明的温度,2024年我国针状焦市场迎来了回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劲增长,推动锂电池和锂电负极材料产量的显著增长,成为上半年我国针状焦行业恢复的主力支撑,而钢用炭素板块仍是保证我国针状焦行业发展的坚固基石。同时,在今年钢材行情剧烈波动的不利局面下,电炉钢厂依托原料轻库存、废钢供应增量的优势,平均利润连续7个月高于长流程钢厂,这在近20年中是前所未见的,也让不少长流程钢厂重新加快了建设电炉钢项目的步伐。”
随后,中国炭素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代表:吉林炭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龙先生代表中国炭素行业协会,以及名誉副会长孙庆先生发表了致辞。他指出:”炭素行业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压力,但是,整体看来,中国炭素工业高质量发展在提速,由炭素大国向炭素强国挺进的目标指日可待。”同时,他鼓励各位嘉宾在论坛期间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一同推动炭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接下来的议程中,庞龙先生又带来了《新形势下炭素产业现状解析及前景展望》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他报告了炭素产业在2023年及2024年1-9月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炭素制品总产量同比增加1.62%,其中,石墨电极总产量同比增加15.75%;预焙阳极产量同比增加2.16%。但这期间整个炭素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18.76%。炭素行业的上下游生产经营也都履步维艰、困难重重。开工率低,减产、半停产已成常态。
最后他指出三点意见:一、炭素产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二、炭素产业需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三、双碳目标的推进将为炭素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炭素产业应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紧接着,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主任黄晶鑫分享了“探索负极材料研发智能化体系的建立”的宝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他指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负极材料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当前行业面临着产量提升与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弱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为应对这一困境,行业内部纷纷加强技术创新,加速快充技术、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提升以及循环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发进程,力求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面对负极材料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技术迭代加速的趋势,黄晶鑫在汇报中提出了研发智能化体系的设想与规划。他强调,通过建立智能化研发体系,能轻松实现对负极材料构效关联的深入理解,精准制定产品方案,提升产品研制效率和质量。同时,智能化体系还能支持新兴体系的研发,如双层涂覆产品等,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具体实施上,杉杉科技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公司投入巨资建立了基础研究平台,配备了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研发设施,为智能化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公司还在积极探索原料研发的智能化路径,通过建立AI模型研究复杂组成,实现产品参数的智能预判和工艺优化。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刘伟凯部长带来了《特种炭材料市场走势分析》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他着重介绍了等静压石墨的情况,他指出,截止到今年9月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等静压成型石墨产能已近40万吨。目前总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电火花加工、机械制造、石油化学工业、金属连铸、硬质合金、玻璃制造、航空航天、核石墨、军事工业用等静压石墨,已全部实现国产化替代。
昆明海创兴科技有限公司和昆明理工大学的蔡晓兰教授分享了《多功能高效粉体制备装置与锂电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
l多功能高效粉体制备装置是目前国内外特种超细/纳米金属及合金粉体、机械力化学与合金化最先进、高效的设备之一
l采用干法、短流程工艺技术制备锂电正负极粉体材料,是目前从工艺到装置替代现有工艺的“短流程、效率高、低成本”的新技术,相比现存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的李昕益副总经理带来了《针状焦及密闭除焦成套技术》的主题发言。
李昕益指出,当前密闭除焦技术存在价格昂贵、脱水时间长、腐蚀严重、VOC气量大等问题,因此,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指导意见,要求新建延迟焦化装置配套建设密闭除焦设施,并快速推进现有敞开式装置的密闭化改造。辽锦分公司2019年开展国内首套罐式密闭除焦工程设计,开发了延迟焦化装置密闭除焦焦炭强制脱水技术,实现了边除焦、边输送、边脱水,解决了现有被动脱水技术脱水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时,开发了防堵反冲洗喷嘴,解决了溢流口易被焦粉堵塞的问题。延迟焦化装置密闭除焦(CCTS)成套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组织的工艺包评审。于锦州石化分公司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改造为针状焦装置项目中实现首次工业化运用,计划2024年11月下旬投产。
山东联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主管张超先生分享了《负极原料替代品增多,针状焦的破局之路》。
在发言中,他主要介绍了针状焦市场的供需状况、价格变革、应用领域、未来需求展望以及针状焦企业的应对策略。
他预计至2028年,针状焦产能将达479万吨。针状焦需求持续增长,预计至2028年合计219万吨,其中石墨电极领域需求69万吨,负极领域需求150万吨。未来随着经济复苏,针焦需求量增速将止跌回升,但伴随着负极材料去针焦化的趋势,增速远不如之前预期。
他指出,国内产能严重超过标准已成事实,竞争局势进一步恶化,规模小、实力薄弱、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因此,针状焦企业应该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品质为王,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能力;二是与全链条共同经受“极致降本”考验,提高各副产品附加值,优化除焦和破碎工艺;三是“深耕”技术创新,打开另一片“天空”,建立完善匹配预处理装置及工艺的原料油品甄选数据库,根据不同原料性质生产稳定针状焦原料;四是针对不一样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五是注重新产品研发,赋能负极客户。
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陈德志副总经理带来了《海外针状焦市场现状与未来机遇》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海外针状焦产能新增速度缓慢,外企面对市场中长期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原料和人力方面的短缺,在针状焦项目投资、产能扩产方面都显得较为谨慎,导致近几年海外针状焦产能一直稳定在105万吨/年左右,随着海外新能源市场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限制,未来海外针状焦企业也将开始步入新建、扩建阶段。目前已经有规划的主要扩建产能在美国,新建产能在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预计到2027年海外油系针状焦产能将新增30万吨,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韩国和日本也有一定的可能扩建针状焦产能。
在下午的会议中,四川钢协产业研究部长林显钢先生首先发言,他带来了 《西南钢铁行业现状及发展的新趋势展望》的主题报告。
他预计2025年我们国家粗钢消费量略下降或持平,粗钢产量控制在10-10.1亿吨或以下,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总体将维持基本平衡。2025年钢价总体在行业平均成本线震荡运行,均价和振幅均低于2024年。西南钢铁行业面临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等挑战,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加强市场协同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将推动西南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炭素镁钛事业部副部长孙继云分享了 《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探讨研究》。
他指出在现有石墨化炉芯区域,通过合理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操作和生产的基本工艺控制,提高石墨化炉的装炉量、提升坩埚寿命,实现降低产品单耗的目的。
新工艺相对传统密装工艺,通过精确的送电曲线温度控制、优化的炉芯冷却工艺、炉内温度、压力及时间耦合,并通过相关检测控制手段,解决坩埚氧化,电阻料粘锅、打弧以及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并将坩埚平均寿命达到5次以上。
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剑锋副总经理带来了《向阳而生 “焦”通未来》的主题发言。
他指出,针状焦市场正经历着产能快速扩张但实际的需求增长有限的局面,导致市场整体开工率偏低。然而,油系针状焦凭借其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在市场上仍占据重要地位。京阳科技是国内针状焦市场的领军企业,其针状焦产品稳定供应国内外市场。2024年前三季度,京阳科技是唯一一家开工率达到100%的针焦生产企业,预计全年出口量达1.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较大比例。
山东益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廖虎副院长带来了《针状焦行业现状及新质生产力变革》的主题发言。
在发言中,他指出2024年,针状焦行业新增产能合计达到202.5万吨,但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26%,显示出产能过剩的现象。同时,受供应端厂家生产积极性较低、产量下滑以及需求端石墨电极需求暂稳、负极企业排产增加但石油焦占比增加等因素影响,针状焦价格呈现一定波动。未来,针状焦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回顾了海外及中国针状焦产业的历史沿革,指出针状焦产业经历了从起源到全球投资热,再到当前中国针状焦产业的大发展时期。面对海外企业曾遇到的难关,中国企业需不断技术创新和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针状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陇悦矿业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万宏莉女士带来了《中国石墨电极出口分析》的主题发言。
万女士在发言中主要对中国石墨电极的出口现状、市场供需、产业链、海外厂商现状、出口挑战与机遇以及前景展望进行了全面分析。她指出,石墨电极市场价格近一年相对稳定,2024年比2023年盈利稍微改善。近年来海外厂商在不断降价,我国出口和海外厂商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不断趋同。她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墨电极市场的规模较2024年将增长5.8%。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功能材料事业部郭明聪副部长分享了《特种石墨材料原料研究与应用》。
郭部长指出特种石墨生产周期较长,烧制过程的稳定性要求高,生产工艺对制造特种石墨至关重要。对特种石墨所用骨料针状焦和沥青的控制,是生产高品质特种石墨的关键。随着光伏、新能源电池、稀土、冶炼、核电等行业快速发展,特种石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其中,光伏、电池、稀土、核工业也将加速爆发市场潜力。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特种石墨市场规模约17.4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全球特种石墨市场规模将达到20.5亿美元,2023—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3%。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钱艺先生带来了《电炉钢比实现提升之驱动力分析》的主题报告。
在发言中,他对电炉钢产量变化、石墨电极市场供需、海外电极开工情况、电炉钢发展驱动力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无论是产量反弹、UHP占比回升还是海外电极开工回升三个方面,都显示出电炉钢已经“渐出谷底”。但是市场体感仍然偏弱,主要表现在“三缺”:缺资金、缺需求、缺信心。
对于2025年,他预计电炉钢将顺利实现占粗钢总产量比例15%的目标,顶替部分内地小高炉。同时,头部企业优势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灵活切换,负极、电极、出口需求整体增长,价格大概率回升。此外,出口仍是亮点,海外钢厂新上电炉积极,特别是土耳其、英国、日韩、德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
未来几年除了2025年的电炉钢比达标,2026年还有碳税政策的落地等驱动因素。
会议的最后,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女士带来了《2025针状焦在锂电行业的前景展望》的主题报告。
在发言中,她对全球电池格局进行了分析、对针状焦及负极材料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进行了全面展望。
她指出,在动储双轮驱动下,全球锂电池年均复合增长速度接近20%。预计2023-2027E锂电池产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8.4%。在锂电池的带动下,预计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将达到212.12万吨,其中中国产量达到208.31万吨。不过,下游增速减缓下2025年负极需求量开始上涨也将有所放缓,预计2025年电池总产量1690Gwh,对应负极材料需求203万吨,2028年预计可达330万吨。因此,对于后市不宜太过悲观。
同时,目前中国针状焦行业已确定进入产能优化阶段,预计2028年中国针状焦有效产能预计在264万吨。未来几年针状焦供给增量仍主要在中国,预计到2028年国内针状焦供应量将达约185万吨,因此,未来2-3年针状焦价格波动主要受原料油浆/煤焦油和需求情况来决定,针状焦本身产能不存在太大瓶颈。未来针状焦需求增量依然在锂电负极材料行业,石墨电极行业需求保持稳中有涨状态。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激动人心的针状焦、石油焦、石墨电极优秀企业评选颁奖环节。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炭素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推动炭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者们都表示,将把论坛中的收获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为炭素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针状焦及炭材料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始终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炭素产业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在此,我们感谢所有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与代表,期待在未来的论坛中再次相聚,共同见证炭素产业的辉煌成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永杰新材:加快高端化智能发展步伐